腫瘤及軀體疾病并發抑郁障礙時需要及時診治
來源:心身醫學實踐 點擊量:1962 時間:2020-03-20
人們患各種軀體疾病后總會伴隨種種心理變化,例如來我科門診就診的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他自述如下:我患肺癌是在單位組織的一次體檢照片中偶然發現的,當時自己毫無感覺,因胸片報告“右肺門陰影性質待查”而住院治療?但自此以后心理就沒有片刻的安寧?首先是進行肺部CT?支纖鏡等一系列檢查,在這段日子里,雖然表面上看是在冷靜地等待確診,在親人朋友面前,自己也故做輕松,但內心卻是焦躁不安,矛盾重重,既想盡快得到結果但又怕看到不好的結果,那時仍然抱有僥幸心理,希望各項檢查能排除那可怕的診斷?然而,事與愿違,當病理檢查結果無情地報告發現癌細胞后,自己整日被一種徹底的喪失感和失落感所籠罩著,失去了一個正常人的生活,似乎感到自己已走進了生命的盡頭,多少次暗自掉淚?不可思議的這些痛苦似乎不是腫瘤本身所帶來的,腫塊本身不痛不癢,我自己也無任何自覺癥狀,而主要的體驗卻是患癌的心理壓力對自己所帶來的一種慢性折磨,它比我過去軀體受傷后的刀傷疼痛更令人難以承受?確診癌癥后,自己的精神好象是遭受一場空前的浩劫,親朋好友的探望和安慰,有時也甚至引起了一些生離死別的內心傷感!“問君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是我此時心境的真實寫照?
其實恐怕我們每個初患腫瘤的患者均有自己的一番感慨,均有一段刻骨銘心的痛楚!從臨床上觀察,癌癥患者一般都可體會到安先生類似的一系列心理情緒變化,特別是初患癌癥的病人基本上都經歷了與安先生相似的精神崩潰?情感沖擊的過程,國外有的學者稱這種現象為“情感休克”,據統計,癌癥病人抑郁癥的并發率達33%~42%?而在其他軀體疾病的病人中,抑郁障礙的患病率也比較高?如有研究顯示,抑郁障礙在所有住院病人中達22%~33%?中風后的前2周內達47%,在心肌梗塞發生后的數日內達45%,在心肌梗塞后3-4月達33%?軀體疾病常并發抑郁障礙,且常常不易被識別,有時即使被識別,也可能沒有采取及時與恰當地治療?而對軀體疾病患者伴發抑郁癥的合理治療,不但可減輕患者抑郁癥狀,而且還能改善其軀體疾病的預后,故希望能引起廣大患者朋友的高度重視?
1.慢性病患者并發抑郁障礙的發病率
我國從80年代以來,居民疾病譜發生了明顯變化,已逐步由傳染疾病向慢性疾病模式過度?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慢性病已成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現代醫學尚無法使一些患病率高的慢性疾病治愈,致使不少人成為終身慢性病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冠心病?癌癥和肢體殘疾等?由于長期患病,患者注意力和興趣變得狹窄,感到患病給個人?家庭及他人帶來負擔,容易產生消極悲觀情緒,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失去信心,呈現出抑郁?自責?退縮?厭世等癥狀,甚至出現自殺行為?
因此,在慢性病人中自殺者比例遠高于一般人群,國外有研究顯示,慢性疾病者中有30~40%有不同程度的厭世絕望感,而正常人中僅有4%;尤其是在5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厭世感出現比例更高,有的幾乎經常產生自殘自殺的念頭?目前已知許多軀體疾病會伴發抑郁障礙的發病率見表1?
表1 常見軀體疾病伴發抑郁障礙的發病率
2.注意軀體疾病并發抑郁障礙的及時識別
在綜合醫院的就診患者中,并不能簡單地根據其心理不高興,或出現抑郁心境?抑郁情緒等就診斷為抑郁癥,而是要全面檢查,臨床上需要系統?綜合地分析病人心身癥狀,辨別其癥狀的嚴重程度和病程長短才能下診斷?因為正常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時也會感到憂郁悲傷,據調查約15~30%成年人一生中某一時期曾出現過抑郁癥狀;另外患者生病后也可出現某些沮喪和憂郁癥狀,但不一定都是病理性抑郁?一般來說,軀體疾病患者診斷并發抑郁癥時,必須具備符合抑郁癥診斷的時間標準和癥狀嚴重程度標準,也即只有在抑郁癥狀程度較嚴重其影響患者其生理?心理?社會功能與日常生活,或者給病人造成痛苦或某些不良后果,且抑郁癥狀持續至少2周以上,則可以考慮診斷軀體疾病與抑郁癥的共病診斷,當然最好是到心理??凭驮\,以避免抑郁癥的漏診和誤診?事實上,軀體與心理疾病并發的情況是十分常見的,因為患者心理障礙與軀體疾病同時存在,且前者會影響后者的預后和轉歸,因而忽視抑郁癥的治療對病人的軀體疾病的處理也可能造成不利影響?
有的患者認為,患慢性軀體疾病后伴有情緒低落是正?,F象,不需要特殊處理,其實這也是不妥當的?由于慢性軀體疾病常常伴發抑郁癥,而抗抑郁藥治療效果肯定,抑郁情緒的改善反過來對軀體病的轉歸可發揮積極的影響,因此,對這類抑郁癥狀也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藥物治療?且并發抑郁障礙的患者,在軀體疾病的發展期還有較高的自殺危險性,在綜合醫院中屢屢發生的重癥患者的自殺行為,臨床上常歸因于“患者失去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意志薄弱”等簡單原因而自殺,事實上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尚未識別或未經及時治療的抑郁癥患者?
美國的一項研究,將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分成兩組,一組不伴抑郁癥,另一組為伴抑郁癥;后者續分兩亞組,給予與不給抗抑郁藥治療,然后分析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結果發現,伴抑郁癥者住院時間明顯長于不伴抑郁癥者;伴抑郁癥又未予抗抑郁藥者的住院時間明顯長于接受抗抑郁藥治療者?另一項研究為抑郁障礙對心肌梗塞預后的影響,同樣發現,伴抑郁障礙者的存活年限短于不伴有抑郁者,而伴抑郁障礙未加合適處理者的存活期明顯短于經過適當治療者?另外,對那些有軀體主訴而未能識別的心理障礙患者,往往進行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給予許多未能對癥的藥物,甚至是無謂的住院治療,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和醫療費用的增加?對于醫療投入和醫療資源均十分有限的我國而言,自然經不起這樣無端的浪費?
另外,我國的很多患者及家屬對心理衛生知識所知較少?有的出于隱私的考慮,他們認為不應該將心理問題或情緒變化告訴醫生;有的患者認為只有身體上的病痛才是真正的病,心理問題?情緒問題不是病,于是一部分就診者本身就缺乏相應心理癥狀的主訴,而是以頭痛失眠等身體癥狀為主訴,這樣也就容易造成了醫師的漏診?當然,由于社會對心理問題者的偏見或歧視,更使某些病人有意或無意地隱瞞病情或否認癥狀,不愿或拒絕去??凭驮\;這即使在發達國家,上述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國患者中情況就更為嚴重,這也意味著我國對公眾的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亟需加強?
其實患病后存在某些心理或情緒問題并不是丑事,“心理感冒”?“情緒感冒”也需要及時治療,特別對腫瘤及其他中老年慢性病的患者,請親朋好友注意關注其情緒變化,盡早到心理??凭驮\,從而進一步提高其臨床療效?